燕窝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燕窝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把走转改与四群教育结合

发布时间:2020-02-27 19:00:37 阅读: 来源:燕窝厂家

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把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”活动与深入开展“四群”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有机结合——

百姓的镜头多了 基层的声音响了

陆良县龙海乡花木山林场种树护林30余年的8位老人,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6年坚持不懈凿路的4个“愚公”,专门负责打捞水葫芦呵护“母亲湖”滇池的“巾帼打捞队”,南华“松茸王”的创业史,勐腊“辣椒王”的致富经……细心的读者发现,草根阶层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云南日报的重要版面上,记者的脚步越来越深入,视角越来越民生,表达越来越温暖。

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把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”活动与深入开展“四群”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有机结合,激励党报记者进一步转变新闻表达方式,充分凸显民生关怀,及时反映民生诉求。在深入实际、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的实践中,党报记者收获了更多的启迪和滋养,民生视角、权威表达正成为云南日报的报道常态。

是记录者更是践行者

党报新闻工作者是云南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记录者,更是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的践行者。

今年春天,3年连旱的云南近300条河断流,400多座小型水库干涸,因为缺水,无数个鲜活生命被推至危难关头,春耕生产也变得异常艰难。面对严峻灾情,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把抗旱救灾作为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首要任务,组建抗旱先锋队,到旱情最严重、人民群众最需要支援的地方攻坚克难抗大旱。

云南日报在通过“走基层”系列栏目密切关注全省各地旱情和抗旱保民生动态的同时,成立4个抗旱报道小分队,由云南日报主任记者率队,带领骨干记者深入曲靖、昭通、大理等9个旱情最为严重的州市,以新闻记者特有的方式加入抗击旱灾的大潮中。干涸开裂的河床,渴望无助的眼神,大山深处女大学生村官潘志艳艰难背水的身影,引水工程施工现场村民小组长陶应全不幸遇难的噩耗,烈日之下干群共同抗旱保苗的画面,夜深之时农家小院中干群共商抗旱之策的场景,都被记者一一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沿着干涸的土地一路走过,群众的呼声和期盼,记者的发现和思考,和着泥土付诸笔端,9个整版的抗旱特别报道陆续在云南日报强力刊出,鼓舞了云南人民抗击旱灾的信心和勇气。

今年春天,“民工局长”陈家顺的名字广为传扬。身为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,陈家顺心甘情愿隐瞒身份当“卧底”,调查企业用工真实信息,只为了能给家乡来的民工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岗位。打工的切身体验让他掌握了企业的真实情况,也让他更有底气去组织和发动农民工外出打工。他拍着胸脯对农民工兄弟讲:“跟我去打工,只要你坚持下来,每个月拿不到2200元,我陈家顺赔你!”

为了生动鲜活地还原和展现这位直接联系群众的好干部,云南日报记者奔赴浙江义乌等地,雷雨交加的夜晚,和陈家顺一起赶4个小时的夜路,去安抚想撂挑子的农民工,路上车窗出了故障,冷风夹杂着冰雨直往车里灌;凌晨一点,和陈家顺一起候在火车站,等待家乡农民工兄弟的到来…… 3月中旬,云南日报连续5天推出了“民工局长”陈家顺的系列报道,跟随记者的娓娓讲述,人们仿佛见到了陈家顺。

“如果你拍得不够好,是因为你的镜头靠得不够近。”为了拍到更精彩的影像,摄影记者们背着沉重的行囊行走在百姓中间,在离民生更近的地方摁动快门,将喜怒哀乐真实生动地定格。

跟随干部深入实际、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的脚步,我们记录和见证了云南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历程;迈开自己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的步伐,我们对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宗旨要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,对新闻界开展“走转改”活动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每个党报新闻工作者手里都握着一支沉甸甸的笔,脚下沾的泥土越多,就越懂得“为了谁”“依靠谁”“我是谁”的深刻含义。

点击进入专题 第1页 第2页 下一页 末页

贵州工程服设计公司

贵州职业装

贵州工作服厂家

定制工服